11月9日,”第二届纪检监察学科建设高端论坛暨中国自主的纪检监察学知识体系联盟成立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以“以改革精神和严格标准加强纪检监察学科建设”为主题,邀请国内纪检监察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建设组织研讨,深入探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纪检监察学学科建设路径。论坛分设“纪检监察理论论坛”“党的纪律学论坛”“监察法学论坛”“廉政学论坛”“青年学者论坛”五个分论坛,围绕不同主题分别展开讨论研究。湖南省纪检监察学界吴建雄教授、欧爱民教授、袁柏顺教授分别受邀参加了“纪检监察理论论坛”“党的纪律学论坛”和“廉政学论坛”并做主题发言。在此次会议期间,中国自主的纪检监察学知识体系联盟宣告成立。
纪检监察理论论坛
在主题为“中国自主的纪检监察理论体系建构与实践”的纪检监察理论分论坛上,湘潭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院长、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主任吴建雄教授作题为《高质效推进新时代纪检监察学科建设》的主题发言,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德山作题为《党的纪律建设的基本历史经验》的主题发言,中国人民大学纪检监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双聘教授侯衍社作题为《准确把握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的主题发言,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院长杨垠红教授作题为《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主题发言, 中国政法大学国家监察研究院副院长、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李莉教授作题为《纪检监察学课程设置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的主题发言,北京科技大学廉政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宋伟教授作题为《创新推动纪检监察学学科内涵式发展》的主题发言,中国人民大学纪检监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双聘教授沈江平作《“第二个结合”与中国特色纪检监察理论体系的科学建构》的主题发言,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权力监督研究中心主任董瑛教授作题为《纪检监察学科构建的中国话语》的主题发言,成都理工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副院长李海梅教授作题为《以新时代纪检监察实践论重构本科教材认识论基础》的主题发言,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党建教研部副研究员刘诗林作题为《构建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方法体系》的主题发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党史党建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刘刚作题为《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生成逻辑与建构路径》的主题发言。复旦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执行院长、法学院教授刘志刚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新闻传播中心编委、理论部主任王霞参与会谈。
高质效推进新时代纪检监察学科建设
吴建雄
纪检监察机关承载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使命。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强调,要深化纪检监察基础理论研究。2022年9月,纪检监察学成为法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这对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纪检监察工作法治化规范化,促进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具有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的决策部署,为纪检监察这一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要认清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推进纪检监察学科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重要思想的现实需要,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走好中国特色反腐败之路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培养纪检监察人才,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从国内来讲,通过专门的学科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纪检监察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对于纵深推进新时代新征程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把党的自我革命和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国际上来讲,加强学科建设对于深入总结反腐败的中国方案,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反腐败道路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中国反腐败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为全球反腐败正义事业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要彰显学科建设的政治性。作为研究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新兴综合性学科,纪检监察学是回应时代重大需求,聚焦中国反腐败的成功经验和长远发展,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反腐败之路独特优势的学科。其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两大支柱,概念体系则分为基础概念与专业概念两大板块。以此为研究对象的纪检监察学科建设,必须把握学科建设政治性,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来谋划。做到时代有所问、实践有所问,学科应作答。
要提升学科建设的科学性。作为新兴学科,纪检监察学需运用跨学科的研究范式,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展开全方位多视角研究,实现知识的系统性整合。研究方法涵盖调查研究、制度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以及大数据分析研究等多元化手段。近年来,我们湘潭大学法学学科之所以能在法治反腐、纪检监察等相关领域取得一定成效,就是在雄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学、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支撑下,从法治反腐研究到纪检监察学科研究,走出了从理论研究、决策服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一体运行的发展之路。
要把握学科的应用性。纪检监察机关是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专责机关,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处于主干地位。要加强职责职权研究,纪检监察活动的性质是什么,以及与这种性质相适应的职责和任务是什么、拥有的措施和权限是什么;要加强组织体系研究,党和国家在什么层面上或者根据什么原则设置纪检监察机关,解决如何优化机构设置、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内部组织结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要加强职能活动和制约规范研究,纪检监察机关如何履行职责,按照什么样的方式、程序、原则开展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特别是信访举报、监督检查、审查调查、巡视巡察、反腐败国际合作等,为纪检监察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智识支撑。
面向未来,我们要坚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相统一,把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融入科研和教学之中,以坚定的政治立场、独有的精神气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准确把握学科具有的鲜明政治属性、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在多元化的学术思潮中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法治观、反腐观。无论是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都要与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国家发展战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决策部署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抵制和批评质疑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和执纪执法一体运行、质疑监察机关履行反腐败专责正当性和合法性、用社会治理的刑事诉讼理念对标公权治理中反腐败基本原则等突破纪检监察政治底线的学术争议,确保学科建设在良好的政治氛围中发展壮大,为新时代新起点上的反腐败斗争贡献智识力量和人才资源。
党的纪律学论坛
在主题为“党的纪律学学科体系与知识体系建设”的党的纪律学分论坛上,郑州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院长许东升教授作题为《新兴纪检监察学科重在协同共建》的主题发言,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党内法治研究中心主任肖金明作题为《健全全面从严治党理论、制度和实践体系》的主题发言,湘潭大学法学院院长、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主任欧爱民教授作题为《预备党员纪律处分制度的评述与重构》的主题发言,西北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院长姬亚平教授作题为《借鉴行政法学体系,完善党内法规学体系》的主题发言,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祝捷教授作题为《论纪法适用中权衡的路径展开与理性规制》的主题发言,中国政法大学党规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建芹教授作题为《论党的职能部门统一归口协调管理的党内法规制度完善》的主题发言,成都理工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特聘院长高晋康教授作题为《以法治思维推进党的纪律学的若干思考》的主题发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段凡教授作题为《在把握党纪学习教育实践逻辑与方法中推进党的纪律学科建设》的主题发言,东南大学法学院刘练军教授作题为《党章监督规定探微》的主题发言,上海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刘长秋教授作题为《论纪检监察学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困境与对策》的主题发言,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原超作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党逻辑:一个组织学视角》的主题发言。青岛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涛和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党内法规研究》副主编伍华军参与会谈。
预备党员纪律处分制度的评述与建构
欧爱民
目前,预备党员违纪情形日趋增多,过于原则化的预备党员处理机制难以现实需求。因此,在厉行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代语境下,推进预备党员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健全预备党员纪律处分制度应当摆在首要位置。需要在厘清预备党员违纪处置规则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以预备党员违纪处置存在的定性问题、周延性问题和兼容性问题为导向,拔丁抽楔,建构较为完善的预备党员纪律处分制度提供理论指导。
预备党员违纪处置规则存在定性、周延性和兼容性的三重诘问。在定性问题上,预备党员违纪处置措施究竟是什么,是纪律处理还是纪律处分,值得商榷。申言之,预备党员违纪处置措施中的延长预备期和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同样具有纪律处分“资格罚”的实质。预备党员党内资格的贬低或剥夺,同样彰显着纪律处分的“资格罚”色彩。因此,预备党员违纪处置规则存在“形式与内容”的紧张关系,亟需纾解。在周延性问题上,存在情节含混与措施不逮的问题。即违纪情节设定过于含混。根据《纪律处分条例》第三十六条的规定,预备党员违纪情节较轻的,适用批评教育和延长预备期,违纪情节较重的应当取消预备党员资格。但“情节较轻”“情节较重”如何匹配批评教育、延长预备期以及取消预备党员资格三种措施,《纪律处分条例》以及相关党内法规并未进一步明确。在兼容性问题上,存在主题排斥与规则缺失的问题。虽然预备党员违纪处置规则规定在《纪律处分条例》中,但仍与《纪律处分条例》存在较大的割裂,二者无法形成良好的兼容状态。一是分则中的适用主体排斥。《纪律处分条例》分则没有规定预备党员的违纪情形及其对应的处分措施,因此预备党员被分则排斥在外。二是总则中的融入规则缺乏。《纪律处分条例》总则没有规定预备党员的融入规则,因此预备党员无法在缺乏融入规则的情况下适用分则的内容。
完善预备党员纪律处分制度可立足三维面向。第一是性质面向。明确违纪措施的纪律处分属性。即预备党员违纪处置中的延长预备期、取消预备党员资格措施具有明确的纪律处分属性,属于纪律处分的范畴。第二是性质面向。明确预备党员纪律处分属性。为增强预备党员违纪处置规则与《纪律处分条例》之间的黏性,需要重构预备党员纪律处分种类。第三是规则面向。构建预备党员纪律处分的适用规则。首先,按照正式党员的身份,依据《纪律处分条例》分则的规定,拟制预备党员违纪行为的纪律处分种类。其次,进行处分种类的转化,将拟制的处分种类转变为预备党员的纪律处分种类。其转化规则的建构为直接转化和比照转化。所谓直接转化规则是:如果违纪行为应当处以警告、严重警告,则可直接转为预备党员的警告、严重警告处分,警告的影响期为一年,严重警告的影响期为一年半。所谓比照转化规则是:如果违纪行为应当处以撤销党内职务处分,则应给予预备党员严重警告处分,其影响期为两年。如果违纪行为应当处以留党察看,则应当给予预备党员开除预备党员党籍处分,其影响期为三年、四年,如果违纪行为应当处以开除党籍,则应给予预备党员开除党籍处分,其影响期为五年。
廉政学论坛
在主题为“新时代的廉洁治理创新与学科建设”的廉政学分论坛上,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廉洁研究院院长姚文胜作题为《论廉洁文化建设的路径》的主题发言,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腐败与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辉教授作题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制度完善”: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框架分析》的主题发言,湖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袁柏顺教授作题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党风廉政建设: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的主题发言,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志忠教授作题为《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基本方略》的主题发言,吉林大学廉政研究院副院长刘畅教授作题为《主体联动、机制贯通与场景匹配:廉洁治理体系构建的三维路径》的主题发言,华东政法大学廉政与治理中心主任、纪检监察学院教授许玉镇作题为《纪检监察学一级学科下廉政学人才培养机遇与挑战》的主题发言,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研究生部主任袁峰教授作题为《推动违纪违法干部主动投案研究》的主题发言,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纪检监察学院院长、反腐倡廉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洪连教授作题为《关于健全有效预防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的思考》的主题发言,郑州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夏德峰教授作题为《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的传导机制及实践路径研究》的主题发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廖冲绪作题为《村级巡察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的主题发言,《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广州大学廉政研究中心主任董石桃教授作题为《数字技术驱动三不腐一体推进研究》的主题发言。中国人民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双聘教授王丛虎和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副教授吕永祥参与会谈。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党风廉政建设:扬汤止沸与釜底抽薪
袁柏顺
加强监督、强力惩治在很大程度上仍只是扬汤止沸;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抓住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配置这一核心,取消或压缩权力寻租空间。比如,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反腐败法律制度:制定和完善有关腐败的刑法及其他法律法规,明确权力寻租的界定和惩罚措施;明确权力边界:对各级政府和官员的权力进行清晰界定,设立明确的职责和权限,减少模糊空间;推动信息公开,尤其是在财政预算、项目招投标、行政许可等领域,确保公众能够获得相关信息;优化行政流程,简化审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优化行政服务流程,降低寻租的机会和成本。利用技术手段,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政务信息化,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降低人为干预的可能性,建立在线监督和反馈平台,公众可以实时反映问题和意见,增加权力的可控性;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市场化改革:通过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降低权力寻租的空间;强化社会道德建设,提升社会诚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构建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鼓励诚实守信的行为,抑制不正当利益的追求等等。取消或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对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来说,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
要高度重视反腐败教育战略和廉洁文化建设。不能因为其缓不济急、短时间内难以取得明显成果、效果难以测量等因素,而低估其治本价值。从全周期管理的视角考察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和中国内地反腐败历史、逻辑与实践,可以发现其独特价值:它直面腐败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通过改变社会价值观与信念、社会交往的非正式规范、腐败容忍度和塑造支持反腐败的行为取向模式,最终实现腐败问题滋生蔓延土壤的清理。廉洁文化建设根据其有无正式的战略,改变社会文化的路径、方式,可分为中国香港地区模式、新加坡模式和中国内地模式。当前廉洁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是发挥体制优势,提振信心,坚定、持续推进既定战略;加强和改进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建设,以正式制度逐步取代易致腐败的非正式制度;持续推进纪律教育和正风工作以化风成俗,尽力先在党员、公职人员当中移风易俗;建立有效导引机制以在廉洁文化建设上实现从自我革命到社会革命的升级,加大直面社会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改进廉洁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以社会革命创造支持自我革命的持续动力与有利环境,从而真正实现不只有廉洁政治还包括廉洁社会的清廉中国。